<
8455新葡萄场网站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8455新葡萄场网站两栖爬行动物青藏科考队获8455新葡萄场网站第十二届华峰品德奖
日期:2024-09-25   编辑:    阅读:[ ]次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热爱生物学,深耕科研领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奔赴雪域高原,无畏恶劣环境;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心系自然,奉献社会,渴望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是来自8455新葡萄场网站的两栖爬行动物青藏科考队,他们在8455新葡萄场网站第十二届华峰品德奖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殊荣。

千里之行,始于热爱

或许理想的人生应当这样度过: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吴延庆老师是两栖爬行动物青藏科考队的成员之一。对于科考,他认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兴趣是科研最好的老师。”兴趣与热爱不仅能够驱使他克服科研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还能让枯燥的科研生活变得充满期待。高中时代,吴延庆老师便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热爱引领他走上科研之路。生物学是一门需要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学科。在他眼中,整个天地就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实验室”,而每一次的科考都是对这个“实验室”的深入探索。

科考队一经成立,便吸引了许多同学前来报名。钟俊杰同学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重重考核,如愿加入了科考队,深知青藏高原环境恶劣,他依然选择迎难而上。崔誉同学也深知科研机会的珍贵,希望能在本科期间丰富一下自己的科研经历,毅然踏上了前往青藏高原的征程。

就这样,这支热爱生物,对生命与自然满怀好奇,充满探索精神的队伍一步步组建并壮大起来,开始书写他们与“世界屋脊”的故事。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科考之路并非坦途。面对青藏高原的荒芜与苍茫,科考队曾感到无奈和彷徨。但正是这些困难与挑战,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在一次科考的途中,由于大家一路关注地上的蜥蜴,一行人在一望无垠的荒漠中迷了路。荒漠中很难找到一个象征性的地标,夜幕逐渐降临,周围更加寂寥,大家内心难免焦灼。面对困境,团队成员沉着、冷静,大家一起想办法,他们利用荒漠中较为稀缺的声音线索——过往车辆的声响,来判断马路的方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循着汽车的声音,终于抵达了马路,尽管已不是来时的那条路。

高原反应是科考队必须面对的另一大挑战。钟俊杰同学回忆着与青藏高原的初见,初遇高原的震撼似乎还历历在目,“刚去的时候看到那边的景色,和这边完全不一样,有许多草原植被,但很快,强烈的高反所带来的不适感就取代了激动。”海拔不断上升,血氧却在不断降低。“有一次(海拔)升得太快,直接从两千多(千米)上升到了四五千(千米),当时血氧含量就只有(百分之)四五十,感觉头痛、胸闷,呼吸很困难。” 身体上的不适曾让钟俊杰一度萌生过放弃的想法,但是精神上的富足和对生物学的追求最终还是战胜了高反所带来的不适。

“印在教科书上的短短几句文字,是日日夜夜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崔誉同学参与科考较为深刻的体会。在一次测量数据的过程中崔誉同学发现测量出的数据和预期不一样。与老师讨论后,老师给出了答复:“测到的数据,只要测量的步骤是正确的,那么它就是有效的。它可能不符合你的预期,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原因是什么”。实地考察让原本只是停留在课本中的知识变得真实而具象,这次经历让崔同学从此更加关注科研工作中的分析和思考。

笃行科研,奉献社会

此次科考活动,不论是对老师、学生,还是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团队在完成西藏红尾沙蜥和青海高山林蛙科考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青藏高原区域内的多项科学研究,共收集青藏高原分布的6种沙蜥26个种群的相关数据和样本,高山林蛙40多个分布点数据和各种群的数据和样本。已经完成或发表的有关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内容的3篇SCI文章,也为揭示两栖爬行动物适应青藏高原恶劣多变的极端环境的生态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保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科考活动,还有一项意外的发现。科考成员李树然老师介绍:“我们还发现了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动物除了受基因控制以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在一种壁虎当中,它虽然是具有性染色体,但是它的后代性别还受孵化过程中的温度影响。”这是中国首例发现这样的例子,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案例也比较少。

坐得住冷板凳,走得了万里路;在未知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我们相信,带着对生物以及科研领域的热情,他们会带着坚持不懈的态度和永不言弃的精神继往开来,锐意创新。我们向每一位伟大的科研人致敬。